或者加入QQ群:701169306

王建淞
翠色千重包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这是中岳嵩山峻极峰绝顶御碑亭上的一幅楹联。上联的大意是,站在峻极于天的嵩山峻极峰绝顶,鸟瞰四周的祟山峻岭,只见苍翠重迭,连绵纵横,一直向南延绵到古代楚地的边界(长江以北)一般卖微信号多少钱。包,环绕。楚塞,指古楚国北边的边界险要之处。古楚国北边直到河南南阳、商丘、周口一带。
下联的意思是,站在嵩山顶峰朝北眺望,那自秦川蜿蜒奔腾而下的黄河,明灭一线,时隐时现,彰显出嵩山峻极峰之高峻奇绝。秦川,指约包括今陕西、甘肃两省之地的广大地区,因这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属秦国而得名。
这是一副描绘嵩山风光的对联,上下联分别从近瞰、远眺的角度描摹登上嵩山绝顶所见的风物景象,以突出中岳山峰之高奇峻峭,展现出一种峻奇雄伟之美。读此联可感受到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能让人具有眼界、胸怀和气概的开张之感,给人以遐思怡想的余味,启发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神思中去寻觅那神奇变幻的美妙胜境。
古人心目中的嵩山
嵩山位居天地之中,是打开天地和万事万物奥妙之门的金钥匙。站在峻极于天的嵩山之巅,能读懂天、读懂地,能解开人类生命的奥秘。故此人们在嵩山寻找到了玄妙之门的“嵩门”,古圣先贤在此望嵩门、读嵩门,照见天地人存在之本源,推敲出大自然运转之规律,从中“悟道、明理、见性”,产生灵感,创造人类一个又一个奇迹,“嵩门待月”成为千古神秘一景。
嵩山是世界上露出海平面的第一块陆地。成语“嵩生岳降”诠释了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是世界上山龄最长的山,史称“万山之祖”,“天心地胆”。是世界人类生命的起点,(5500万年前古老哺乳动物出现,天地之中嵩山地区出现了中华曙猿,即“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并且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这里萃天地之秀,居八方之中,从而形成了博大的嵩山文化圈,成为包容性、吸引力极强的华夏文化传播中心。嵩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文化圣山,中岳大室、天室、太室后改称太庙,太室祠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宗庙。
嵩山不仅有着特殊的“天下名山都朝中”、群山拱卫的磅薄气场,而且有着独有的“四渎八流汇中土”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风雨交汇、四季分明”的自然气候条件;还有着弥足珍贵的“五代同堂”地质构造,有着不一样的万物俱生、复杂多样的土壤结构,更有着无与伦比的“和合而生”、“自古中土多圣贤”的人文精神……形成全世界独一无二,巨大的宇宙磁场核心。这里生长和存在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等万物,都赋予了与众不同的神秘色彩。
正规收微信号5800
嵩山是帝王将相、古圣先贤的诞生地。《搜神记》说:“中土多圣人,和气所交也。”《诗经·大雅》有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诗中说高大而神奇的嵩山,峻极峰于天相连,由于通天的气场,天下大人物因嵩山而生,甫侯、申伯就是上天通过嵩山诞生出了辅佐西周王室的大人物。在嵩山文化圈内,先后孕育了盘古、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大禹、夏商周诸王、伊尹、管仲、吕不韦、陈胜、吕蒙正、王霸、玄奘、杜甫、吴道子等旷世人物。古圣先贤有许由、卞随、务光、伯夷、叔齐等,他们都是华夏民族道德精神的楷模,其名望与日月同辉。
嵩山是滋养人类生命的一方沃土,是道德思想发源地,人类精神家园,是人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得到平衡和释放的窗口,这里可以让你修心、养性、明理,忘记烦恼、精神愉悦,明白自然,融入自然,与天地对话,与日月谈心,获得好心境,让心灵回到原点,让心真正回家。
作为一副山水名胜联,乍看上去,这幅楹联仅短短一十四字,对仗工整,短小精悍,貌似寻常。经仔细吟哦玩味之后,就不难发现,这副对联具不凡的气度,高超的技巧,乃是名胜联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以雄健的笔力,宏伟的气魄,摄取中岳嵩山绝顶风物之精英,显现中岳奇胜之特色。上联“翠色于重包楚塞”,取居高临下之势,从鸟瞰的角度,描绘高山绝顶处于郁郁苍苍的众山群峰簇拥环绕之中,从而突出显现峰项之高峻雄奇;下联“黄河一线下秦川”则取由近而远眺望北国之势,极目所见,咆哮奔腾、一泻千里的黄河,只不过是若隐或现的明灭一线,由此,可以想象高山绝顶是何等的高耸险峻。无怪乎千百年来,人们将嵩山称为中岳,封为名山。登峰顶,目望神驰,正如前人所谈的:“高山大川,历历如绘;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开编像对,恍在目前。”
对联字数极为有限,但要表达的内容却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这就要求撰联时巧具匠心,惜墨如金,在遣字用词上下苦功夫。作为山水名胜联,必须以凝炼简洁的文字、画龙点睛地点透山水之神髓,撷得风物精英,呈现胜地特色收微信号秒结老板。本联在这方面是颇具特色的。本联特别注重练字。全联描绘登上峰顶所见之景观,本来是一幅无生命的风景画,但是对联作者运用比拟手法,在上下联中分别用“包”和“下”两个动词,使“翠色”“黄河”具有了生命,景物具备了动感,使本来是“静物写生”的风景画,变成了动静结合的山水诗。本联还巧妙地运用数字,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联中用“千重”来修饰翠色,用“一线”来修饰黄河,使得眼前的景物高度形象化,更加明确清晰,使全联意境更加深远。
另外,本联还运用“借对”的方式,使对仗更为工整。本联运用的是借对中的“借义”这种方式,即同时用一个字的两种含义,用这个字的甲义表示内容,用其乙义适应对偶的需要。上联首字“翠”系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下联首字“黄”本义是表示河名的名词(甲义),但在本联里,它又同时具有表示黄色的形容词义(乙义),这就是完全适应了与上联“翠”字对偶的需要,兼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收微信号秒结的商家。
这幅楹联的作者究竟是谁?暂无从考证。这里只能从撰写的时间上来追溯嵩山峻极峰建造御碑亭的历史,并从中找出些许答案。上古时期伏羲、黄帝、大禹等出生和建都在嵩山地区,夏启、商汤、武丁、周武王等在嵩山举行封禅大典,均留下了众多史迹,但没有建御碑亭的记载。唐代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在嵩山峻极峰建登封坛,将要封禅,但因病情恶化,暂停,并于当年驾崩。13年后的公元696年,大周女皇武则天在嵩山完成了封禅大典,并在峻极峰上刻立了由武则天亲自撰文,相王李旦书丹的“大周升中述志碑”,建造御碑亭。碑文的内容主要是女皇抒发自己的文功武治事迹等。但到了北宋政和年间,河南尹奏请宋徽宗将碑毁除,后仅存遗址。
乾隆十五年九月(公元1751年)清高宗弘历祭祀嵩山,登峻极峰,撰写和书丹《登嵩山华盖峰歌》,刻碑立于峻极峰,重建御碑亭。由此推断嵩山峻极峰绝顶御碑亭上楹联的撰写时间,应该是在大周女皇武则天嵩山封禅建御碑亭时留下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也有人认为这幅楹联是乾隆时重建御碑亭所撰写的。但从这幅楹联的内容以及表达方式和形式上看,像是唐代早期文人雅士对嵩山的认识。简单地说,就是唐代以前嵩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当高,清人入关后,尽管所有皇帝或遣使或亲自祭祀嵩山,但嵩山的文化影响力曾被一度淡化,因此这幅楹联撰写于乾隆时期的可能性极小。
高价回收微信 有没有回收微信号平台 24小时回收微信号先给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