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加入QQ群:701169306

清华简《耆夜》记载饮酒庆功的参加者除武王外,还有毕公高、召公奭、周公旦、辛公甲、作册逸和吕尚父。
本节试介绍《耆夜》所涉及人物的有关事迹:毕公高,姬姓,毕氏,名高。随武王克商之后被受封于毕,故称毕公。《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鄷、郇,文之昭也。”
杜预注曰:“十六国皆文王子也。”孔颖达疏:“文之昭者,自后稷以后一昭一穆,文王于次为穆,故文子为昭,武子为穆。”从中可知文王有十六个儿子,毕公排行靠后。
在战争方面,《逸周书·和寤解》记载:“王乃出图商,至于鲜原,召召公奭、毕公高。”周武王出师伐纣,在到达鲜原之后曾召见召公奭和毕公高,并与他们讨论任人、防患、励贤等问题。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这句话记述的是毕公作为周武王的将领之一,执小钺站在武王身旁。《逸周书·克殷解》记载:“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
这段材料主要记录了周武王牧野誓师、胜利灭殷的过程,还记载了曾参与战事的诸多人物,如周公、召公、卫叔、毕公等。
《耆夜》突出了毕公在文武时期的历史作用,饮至典礼上,武王和周公对毕公高的“酬”,一共出现两次,可见他在“伐耆”战役中功绩最高,从周武王和周公所作诗中可以判断出毕公是这次战役冲锋陷阵的主将。
毕公经历文武成康四世,曾为周王立下了诸多战功,辅佐成王为太史,又受命与召公辅佐康王召公奭,是西周早期对周王室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之一。
召公在周室担任大保一职。该史料记载见于大保簋:王伐录子圣,摣厥反。王降征令于大保,大保克敬亡遣。王侃大保,赐休余土。用兹彝对令。
其中,“大保”指的就是召公奭。《史记·周本纪》有召公为保的记载:“成王迁殷民之后,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践奄,迁其君薄姑。”史书记载召公被封于北燕,《史记·周本纪》说:“封召公奭于燕”,燕国为今幽州蓟县。然而,历来学者对召公是否就燕有所争议。
清末以来,北京涞水一带曾出土一批西周初年的青铜器,铭文有“北伯”一词,王国维先生推断“北”即燕国。
后来,北京房山县玻璃河刘李店、黄土坡、董家林等村发现西周古城遗址,遗址内除大型车马坑外,还出土了一批带“偃侯”字样的青铜器。
余大封乃享,命克侯于燕。使羌、页、□与御敞回收微信号的联系方式。’克来燕,纳土□有司。用作宝尊彝。”该铭文记载了西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的事情。同时这件罍的出土地点,解决了学界关于召公封燕是否在北京的争论,证明周初封国的控制区与传世文献的记载相吻合。
《史记·燕召公世家》称颂召公奭:“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南·甘棠》亦载:“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历代解释称《甘棠》是怀念召伯的诗作。召公在成康时期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派长子克就燕,自己留在镐京辅佐王室。vx回收价格
北京一带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证实了召公奭及其后裔在燕地的活动和地位。召公奭治理一方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赞美,并有《甘棠》一诗流传后世。
作册逸,是西周初年的史官之称。李学勤先生指出,作册逸见于《尚书·洛诰》,古书又称史佚、尹逸。
太史,是史官之长;作册,顾名思义,是册命文章的起草者。张亚初、刘雨先生据金文等资料指出,太史是西周的重要职官,负责文书起草和策命,记录国家重大事件,管理天文、历法、祭祀等事务,并保管图书典籍。
他既兼管神职与人事,又是视察社会动态和自然现象的职官。由此可见,作册不仅是文册的起草人,还是“各种礼仪的参与者,是各种政治活动的参加者,政治的、宗教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他们。
所以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上处于非常尊崇的地位。”西周初期的史官以作册史为主,中期以内史为主,而尹氏至晚期始盛。
李守奎先生认为清华简《敬之》虽与毛诗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语言比毛诗顺畅。廖名春先生则认为《周颂·敬之》虽没有清华简文本形式原始,但更加符合周公“制礼作乐”后严苛的等级规范。
黄甜甜先生指出两者共同具有西周礼乐文化的创作背景和近似的语言风格。吴万锺先生认为今本《敬之》更加清晰的体现了天命观和学习观,并且具有儆戒后世的重要意义。
马银琴先生则认为《周公之琴舞》所载诗辞很可能是周公致政成王时发生在君臣间的“儆毖”之辞,是史官记录的产物,并非仪式乐歌,所以也不能编入《周颂》
清华简逸诗既为研究西周初年的政治、军事、社会和礼乐制度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珍贵资料,又为研究《诗经》编纂、流传和雅颂诗歌形成、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视角。
总的来说,《耆夜》不仅记载了武王和周公所赋诗篇,还记载了毕公高的重大贡献和特殊地位,为研究西周毕氏提供了新材料。
除毕公高之外,召公奭也为周王朝做出过巨大贡献,结合青铜铭文推断召公所分封之地,从而还原召公事迹。《蟋蟀》被收录《唐风》与作册逸的身份密切相关,《耆夜》整篇很可能出自作册逸之手。
高价回收vx号 回收微信秒结账平台 24小时微信高价回收